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浙江省沥青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高质量沥青技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月18日,浙江省沥青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高质量沥青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省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副书记王辉出席会议,并宣读了浙科协函(2022)52号《关于浙江省沥青学会换届改选有关事宜的批复》,并对学会新的一届理事会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为浙江高质量沥青道路绿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会议由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孔德玉主持,会议经过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俄罗斯两院院士杨林江再次当选为学会理事长,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潘崇根教授、温州理工学院李博教授、浙江省长三角基础设施科学研究院陈斌院长、浙江威克赛新材料有限公司吴天翔董事长当选为副理事长,浙江绿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胡君明总工为秘书长,浙江交通资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金跃飞总工、浙江理工大学王修山教授,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汤薇教授为副秘书长。

杨林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俄罗斯两院院士、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林江实

验室主任。

杨林江院士自1983年以来专注于土木工程材料与装备技术和施工的应用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科技部等多项跨学科的省部级重大项目研发,在沥青改性、沥青再生、沥青乳化等技术的研制中均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产品在建筑与水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为建设需求,原国家建材总局在引进成套装备的同时,把沥青关键技术列入“七五”攻关项目,杨林江带领团队分析引进技术的原理,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对物理改性、化学稳定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发明的改性沥青防水材料,耐高温110℃、同时耐低温达-35℃,超过原西德DIN52135规定的高温100℃、低温-25℃的国际标准,奠定了沥青技术的原始创新,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为建筑用防水材料与装备的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圆满完成了“七五”攻关项目,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防水材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速公路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用全套国外技术)。在防水沥青改性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了路用改性沥青及其成套设备。2000年经交通部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引领了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的技术进步。    同时杨林江院士创新研究的高粘度改性沥青,各项技术性能超过日本TPS,且施工和易性好,性价比高。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十五年,桥面完整如初。其各项成果为我国三十多年来大规模工程高质量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荣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明废弃沥青回收利用的集成技术与装备,解决了建设节能与环境的重大难题    2000年,杨林江院士在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初期,面对每年因路面养护产生数以亿吨计的废料,珍惜资源的基因不断刺激着杨林江,并联合长安大学开始研发再生沥青回收利用装备,2004年作为交通部项目课题组长,同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交科院深入研发再生成套技术。修正了马歇尔设计法、改进了阿布森评价法、提出了施工技术指南,为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生产、施工完善了技术软件与理论体系。成果经交通部验收和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研制的特种沥青,使再生混合料动稳定度高达12800,超过当时的德国产品(11000)。2008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列为国家发改委十大重点示范项目;2013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国际碳金大奖。成套装备列为财政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交通公路领域实现循环与低碳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承担863高铁用CA砂浆的研制项目,应用于京沪等国家高铁网工程建设    2008年,杨林江院士作为国家863课题组长,带领浙大、浙工大、武汉理工、铁科院等科研团队,攻克了有机的乳化沥青与无机的砂浆混合施工难点,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开发了控制砂浆稠度、胀缩性、含气率的外加剂和专用加工设备,形成了高铁CA砂浆生产和施工的集成技术,CA砂浆用移动式水贮存输送装置、CA砂浆用移动式乳化沥青贮存输送装置、CA砂浆用移动式搅拌机、CA砂浆用移动式骨料贮存输送装置等多项发明专利。完成了高铁调平缓冲层科研攻关,在“京沪高铁”上成功应用,替代进口,实现了尖端技术国产化,成为我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主持并担任研发组组长的“太阳一号”承重型发电公路项目于2017年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技术颠覆性地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跨界融合,2018年成功打造“光伏太阳能发电+移动无线充电+无人智能驾驶”于一体的超级道路,埋设在路面下的太阳能电池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通过无线方式,为行驶在道路上的电动车充电。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后,还可用于路面照明、寒冬融雪等道路配套设施。该项目包含了光伏发储电、道路层间防水防潮、无线充电防辐射、屏蔽技术、无人驾驶电动车智能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真正实现了把公路变成车辆的充电器,把双手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晒晒太阳就能发电,一边无人驾驶一边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集成技术全球领先,为新的清洁能源在公路交通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新提出顶层设计的“华龙号”建设方案,该集成技术利用核电站建设理念,将多种环保技术和装备有机整合,建成的沥砼站环保性能优异,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5大创新体系:1、采用具有呼吸功能的双层中空隔墙设计;2、采用智能化立体供料系统,生产过程无装载机上料产生的扬尘、撒料;3、负压设计的厂房,防止烟尘外泄;4、厂房内烟尘集中收集、处理后排放;5、具有沥青改性、乳化、再生和沥青砼搅拌等多重功能。

创造性地将建筑与装备双环保功能与智能化沥青站建设理念高度融合,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会上,浙江兰亭建设集团副总,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景轩高工作了沥砼站(华龙号)技术讲座,学会副秘书长、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汤薇作了高质量沥青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的应用,15年完整如初的案例分析。会后,全体会员去绍兴柯桥区力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参观了由沥青学会参与指导设计的全封闭绿色环保沥砼站。

       会议成功地召开,使学会翻开了新的篇章,为交通强省的浙江尽绵薄之力。